内容
郑外保送生资格认定存在严重问题。
本次保送生推荐摸底考试,在命题规则上对小语种学生、英语特长生特别不公平。这与外语类保送生选拔外语特长生的目标严重冲突。也与国家现行政策要求“应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所需非通用语种专业倾斜”的要求不符。学校利用提高小语种考试难度的办法让小语种生相对英语生没有竞争力,又用降低英语命题难度的方法,削弱英语生尖子生的竞争力。这个结果只会导致郑外的民办分校获益。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予以调查,恢复外语类保送生原本的目的,为国家选拔真正的外语类特长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次考试的结果予以调整。
1、英语和法语考试使用同一难度系数,会导致对法语生、英语尖子生不利的结果
难度系数是衡量题目难度和学生水平的相对关系的。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区分度。
对学生进行学业进行评估的时候,当对各科的标准(例如以大纲的满分为基准)都相同时,可以认为,当各科的难度系数相同时,在总分中,数学的150分和英语的150分是等价的。这里本质上说的是,通过这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的区分度是等价的。是这两套卷子对这些学生的区分度具备可比性,而不是这两个科目具备可比性。
如果两个班的学生,一个班考数学,一个班考语文,考出的难度系数相同,然后用数学成绩去和语文成绩相比,来评价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这种比较的荒谬性,一目了然。现在学校对英语和法语成绩的比较,就是这种情况。
法语生本来就是从英语特长生中选拔的法语爱好者,从初中开始小班教学,又有中考、高考压力,因而法语学生之间的分化比较小,成绩差异比较小。对法语这种人数少,用比较大的难度系数就能实现很高的区分度。因为学生之间的分化小,为了达到高的区分度,所出的题目就必然远超学生们平时训练的程度。本次法语考试法语的考试难度就是如此的。
这里有点复杂。假设把郑外英语成绩最好的8个学生挑出来组成一个班,让他们的考试成绩的难度系数跟本次考试一样,那么所需要的试卷难度,就必将远远高于本次考试。
英语生包括郑外和新枫杨两个学校共1780人。郑外有不少英语学生水平在专业八级以上,而新枫杨作为民办学校,招收的是郑外中考线以下的学生,最低水平不得而知。英语有11年以上的学习,英语生最好与最差之间的差异,无疑要远远大于法语生。使用与法语生相同的难度系数,其结果英语试卷难度低于平时的考试难度,英语成绩区分度很差。英语高分生大量聚集的情况就是一个较好的说明(130分以上459人,135分以上166人)。
学校采用让英语和法语使用相同难度系数的方法,很隐秘的实现了让法语考试难,而让英语考试简单的结果。本次法语生的难度系数是0.77。我们假设让英语130分以上学生(共459人)单独组班,这次考试他们的难度系数大于0.87(130/150)。(难度系数越高,说明区分度越低)。这种拉大法语区分度,减小英语优秀生区分度的做法,会导致如下后果:
A、真正的英语尖子生无法在英语科目上建立优势。
B、英语中上成绩的孩子,英语科目避免了成为劣势(相对尖子生而言,分数差不大或没有)。
C、英语生建立了对法语生的压倒性优势。
D、法语在实际试卷很难的情况下,整体成绩大幅下降,学生之间差距被大幅放大,第2名连130分都不到,在外语科目上成为劣势。试想,法语生第2名的外语水平,怎么可能在郑外排到460名之后呢?(英语130分以上459人)。法语生们普遍英语也很好,从“外语水平”的角度,法语生是具备两种语言的较高水平,英语生则只是一种语言。所以,直接让法语生跟英语生一起比单科成绩,已经非常不公平了,现在还通过考试规则的隐密安排,让法语生在考试中进一步承受更大的不公平,简直是雪上加霜!
虽然受益的是所有英语水平中上的学生,但考虑到英语尖子生多数在郑外,把法语生和郑外的英语尖子生的优势取消之后,客观上就给了新枫杨学生更多的机会。从整体层面考虑,新枫杨学生受益,而郑外学生受损。
2、由本校老师组卷,提供了对不同群体成绩进行操纵的手段
郑外的保送生推荐摸底考试的试题是委托外部机构出题,然后是由学校派老师来组卷。
如果有组卷需要,避免瓜田李下的做法是交由第三方去组卷。既然命题都可以外包,为何组卷不能外包?由学校老师进行组卷,客观上提供了学校对不同群体的成绩进行操纵的能力。
法语生只有郑外有,法语试卷就没有组卷环节。为什么只有两校都有的公共科目,才设置学校组卷这个环节呢?
是否有可能导致新枫杨学生在保送生推荐摸底考试中因此获得不应有的优势呢?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予以调查,公布数据,对此进行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