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超大城市学龄人口激增
带来的均衡与质量挑战
郑州市探索出一条
以“优质均衡”与“多元成才”为核心的发展路径
从“名校+”工程破解教育均衡难题
到“育引激”三步强师夯实发展根基
从数字化引擎拓宽优质资源路径
到职业素养教育打破普职壁垒
一套旨在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的
“郑州方案”日益清晰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学生多元成长
构建起坚实支撑

主动作为,为教育强省建设贡献“郑州方案”
前不久,“2025全国区域教育及集团化办学创新案例”发布,我省共有3个区域创新案例入选,其中两个来自郑州:郑州市教育局的《以高质量作业建设撬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和郑州市中原区高新社会事务中心教育文化体育部的《化茧成蝶:集团化办学赋能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创新实践》。
这两个创新案例的生动实践,也是该市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过程中主动作为、协同推进的缩影。
“当前推进教育强省建设,郑州面临四大难题:规模与质量的平衡、城乡与区域的均衡、共性与个性的培养、今天与明天的规划。”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丽娟表示。近年来,郑州主动作为、锐意改革,探索出一系列切合本地实际的“郑州方案”。

以“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均衡
“东校区已从托管前的一个年级4个班,增长到如今的14个班。”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孙岩梅介绍。该集团成立于2020年5月,是二七区首个公办初中教育集团,以“名校+新校+薄弱校”模式,形成一校三区格局。
集团化办学中,师资流动是家长关注的焦点。该集团建立教师交流机制,总校派往各校区教师占比达22.7%,实现优质师资示范引领。青年教师也可赴总校跟岗学习,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郑州学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流动性强。“每年新建、改扩建数十所中小学,保障学生‘有学上’,同时还要确保新老学校学生‘上好学’,压力巨大。”王丽娟说。

为此,郑州大力推行“集团化办学”改革,通过“名校+”工程,发展教育集团、学区制管理和学校共同体,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快速提升新建校和薄弱校办学水平,缓解择校焦虑。
郑州坚持“建一所优一所”,新建公办校全部纳入集团化管理;“弱一所带一所”,逐步将薄弱校纳入集团;“抓一点带一片”,支持提质后的成员校组建新集团,推动基础教育整体平衡协调发展。
截至2024年年底,郑州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教育集团、共同体236个,参与学校933所,占比69.5%。已评估认定市级优质教育集团90个,其中52个为省级优质教育集团,“家门口上好学校”正成为现实。

以“强师工程”夯实发展根基
2019年到2023年5年间,荥阳市入选郑州名师仅2人,终身名师、中原名师、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数量均为0。
近2年,荥阳市培养省级名师2人、市级骨干37人;获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2人,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人;城乡教师“教学评一致性”达标率差距从2023年的42%缩小至如今的15%,农村校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率从35%提升至78%,与城区校差距缩小至10%……
两组数字的变化,是荥阳市教师培育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也是郑州实施“教师队伍振兴”工程、下大力气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郑州市创新县域教师发展模式,统筹“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培训,整合县域教研、培训、教科研和电教等部门教师发展资源,以县域教师培训师队伍、名校长研修工作室和名师学科研修工作室为依托,共同谋划、联合立项、分工协作、协同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了“‘国培’引领‘县培’,‘县培’带动‘校培’”、市教师发展中心综合实施、名校长和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学校扎实开展校本研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

在此背景下,荥阳市以“国培计划”项目县建设为杠杆,以“三名”工作室为支点,将城乡小学划分为5个研修协作区,中学整合为4个教育集团,每区明确1所领航校、5所实验校,构建了“工作室攻坚+教研组落地”的联动机制,系统推进教师发展。
“有了高校专家的指导,又有‘三名’工作室做牵引,我们构建了集研、训、用于一体的闭环体系,打造了系统化教研共同体,打通‘研—用—推’全链条,县域教师发展面临的教师成长‘慢’、研修机制‘散’、成果转化‘难’这三重困境得到有效破解。”荥阳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金春义告诉教育时报记者。
除了加大力气“育”,郑州市还在“引”和“激”上下功夫: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全市中小学近3年来通过公开招聘、招才引智专项招聘、引进高层次紧缺教师等多种补充方式,共招聘新任教师9070人,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动优秀教师、校长在集团内、区域内有序流动,激发队伍活力,城区学校近3年交流到乡镇学校教师734人。

以“智慧教育”推动数字赋能
10月13日下午,荥阳市豫龙镇第一小学六(2)班的学生正在教室里上数学课——《分数除法的应用》。与往常不同,今天这节课的授课教师是来自网络另一端的该市商隐路小学数学教师高原。
而在5楼的智慧音乐教室里,送教下乡的荥阳市第九小学音乐教师赵春霞,则正带领二(1)班的小朋友们徜徉在《彝族娃娃真幸福》那美妙的旋律里。
“这样的专递课堂、送教下乡活动,每学期都会开展30多次。”荥阳市豫龙镇第一小学副校长张继叶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我们是一所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我们学校也建起了智慧校园,所有教室都配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两年又陆续建了音乐智慧教室和录播教室。城区学校通过网上专递课堂、送教下乡等形式,帮我们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专业优质的教育资源。”

“有了数字赋能,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共享,全市城乡教育鸿沟逐渐缩小。”王丽娟介绍,“我市将数字化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打造市级智慧教育大平台,汇聚全国、全省、全市的优质课程资源,向所有学校,特别是农村教学点开放共享。同时,推动‘智慧课堂’‘精准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帮助老师因材施教。”
此外,郑州市教育局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由局长牵头,组建项目团队,搭建“郑州市中小学教师AI研修平台”,遴选5—100名不同梯级教师开展实践。该项目于今年5月入选河南省第三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出彩项目。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同时关注城乡、区域之间的差异,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人工智能教育带来的成长幸福。”王丽娟表示。

以“产教融合”构建多元成才立交桥
“靠技能一样可以出彩!”郑州市第十中学(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三年级学生高露铭说,前不久,他与团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工智能赛道夺得金奖。中考失利后,学校的职业素养课程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他常说:“用技术技能说话,未来一样精彩!”
“我们就是要努力打造‘有选择而无淘汰’的教育品牌。”该校党委书记邵元辉表示。作为河南省首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职融通类试点校、河南省特色高中,郑州市第十中学以技术学科建设为切入点,以职业素养教育为抓手,构建“基础文化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打破普职壁垒,让学生在“选择”中实现多元发展。
为不同孩子规划不同的成长赛道。近年来,郑州市在普高阶段建设了一批科技高中、人文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在职教阶段,紧扣郑州的产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本地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把课堂搬到车间,把师傅请进校园,让学生“毕业即就业”,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而在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宇通产教融合学院”的实训基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三年级学生吴家旭,正熟练地为眼前一台汽车更换火花塞和点火线圈。经过学校、企业的联合订单培养,吴家旭在故障汽车面前胸有成竹,俨然一副“老手”的样子。
“我校精准对接郑州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围绕交通运输类、现代机械加工制造类等核心专业群,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深度携手,每届开设12—16个企业冠名订单班。我们每年为合作企业输送数百名熟练技术人才,企业对订单班学生满意度高达92.6%。”该校招生就业处主任杨建松介绍。
“通过冠名班、订单班直接入职企业是一个途径,我们的学生还可以通过3+2贯通培养直通高职高专,通过对口升学、单招、扩招等升学考试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另外,我们还有不少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采访中,该校副校长黄江元补充道。
“无论是学术天才、技能工匠,还是艺术苗子,我们都要努力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成长土壤,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成就出彩人生!”王丽娟说。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郑州市教育局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40号
邮政编码:450007
联系电话:0371-66961598
严禁上传或处理涉密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