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局义务教育领域政务公开年度报告
来源:郑州市教育局  时间:2019-10-15 10:27:29  

本报告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落实义务教育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和标准部门的通知》(教办函〔2019〕366号)要求,根据我局信息公开执行情况编制而成。全文内容包括概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发展概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概括、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概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开展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督导开展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等。本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起止时间为 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

一、概述                                                   

郑州市教育局认真贯彻《条例》,重点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工作,结合部门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基本做到了信息公开全面、及时、准确。

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有普通中小学校1422所,在校生151.8万人。其中:普通高(完)中126所,在校生19.6万人;普通初中342所,在校生40.2万人;小学940所,在校生91.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生1640人;工读学校1所,在校生120人。

(一)统筹各学段教育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2014-2016年累计争取中央、省级奖补资金3.2亿元,自2016年起郑州市每年又新下达4000万左右奖补资金,全部用于鼓励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持续实施幼儿园达标升级工作,全市上等级幼儿园1029所,占比68%。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2011年起启动实施了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计划,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五年累计投资17.6亿元,通过“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发展模式,连续实施207个项目,覆盖市区398所中小学,共净增、转化优质中小学招生学位8.19万个,市区中小学优质资源覆盖率从30%提高到70%。同时,以区为单位把市区各类初中(城市、农村,公办、民办)144所分成20个学区,构建9个学区发展共同体,共建共享、区域推进、整体提升。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几年来,以办学特色、育人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引领高中多样化发展。评选确定了15所郑州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13所郑州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学校、6所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学校。省教育厅公布的首批30所多样化发展示范校,郑州占7所。大学先修课程已在全市省级示范性高中全面展开。

——特殊教育内涵提升。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以“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障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为发展目标,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政策,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先后发布了《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基本要求(试行)》,全面建立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

——民族团结教育成绩显著。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积极探索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载体,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高质量完成郑州四中教育援藏、郑州七中和十一中教育援疆任务。加大经费保障,近3年郑州市共拨付资金5084.4万元,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按照“育教相寓、师生相长、民族相融”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采取混合编班、分层教学、多元评价等德育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3所学校一本率均达50%以上,并纷纷荣获国家、省和市 “民族教育先进单位”、“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二)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质量管控和机制改革

——区域质量评价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评价育人,是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目前,已经初步架构起了“政府层面(市、县区)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和“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郑州市各学段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线,以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小学、初中推进“绿色评价”,高中推进“增值评价”,建构起了一个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业质量“郑州标准”(模型)。这一实践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2016年,在教育部指导下与上海市一起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中小学课程实施情况监测”项目。

——“新优质初中”助力教育“公平高质量”。着眼于公办初中的发展短板,我们启动了“新优质初中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公办初中基本达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使三年内创建和培育“新优质初中”100所,结成“优质初中发展共同体”20个,全市公办优质初中覆盖面达到50%以上;“绿色评价”综合指标处于全市优良水平,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家长及社区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课堂革命”向纵深发展。基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市于2010年创造性地提出“道德课堂”的深度课改理念。经过持续几年的区域推进和发展凝练,“道德课堂有效形态”已呈现180多种,覆盖了全市15%的中小学校,对提升郑州教育品位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引起了全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郑州市被命名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区域样本”“道德课堂”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典案例库。

——创客教育推动学习方式深度变革。我市于全国率先实施了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区域推进,全面推动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前沿理念和先进模式的“创客教育的郑州宣言”已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2017年以来,郑州市教育局与郑州市科学技术学会联合连续两年举办了创客教育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郑州市创客教育文化艺术节暨郑州创客教育论坛、郑州市中小学生机器人比赛,省中小学机器人(郑州市承办)比赛等各类活动蓬勃开展。目前,全市中小学已基本实现了创客教育的全覆盖,教育理念、课程建设、空间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实施、评价机制等方面日趋成熟和完善。

——“学在郑州”学习平台助推高质量。为有效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均衡化,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依托名师力量,决定开发建设“学在郑州”学生学习平台。平台借助信息手段,建设一个既具备视频、图片、文档等资源浏览功能,又可以实现师生在线互动交流的免费使用学习平台。现已印发《“学在郑州”学生学习平台建设工作方案》,预计于2020年初完成平台初期建设。

(三)科学制定入学政策

1.科学制定招生工作方案。招生前期,各区积极组织相关人员研究生源分布状况,对辖区的适龄儿童逐一进行前期摸排,并依据生源状况和辖区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招生计划和招生方案。为落实全面消除大班额专项计划,保障适龄儿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各区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和内部挖潜,尽可能增加招生计划,以今年市区公办初中为例,共计划招生1088个班,平均班额54.6人,与2018年相比,新增招生学校16所,新增班级56个。

2.妥善安排随迁子女入学。郑州市历来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作为教育民心工程来抓,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校为主”的方针,建立了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以有限的资源和紧张的学位尽力接纳,能入尽入,全力保障。近几年,市区公办义务教育段学校接收随迁子女人数每年都以2000人速度递增,占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比例每年都在38%以上,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29.5万,展现了城市的包容,赢得了社会的赞誉,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感不断提升。

3.改善民办初中学校招生办法。为切实完善初中阶段招生入学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努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缓解“择校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满意度,2019年,我市改进了市区民办初中学校招生办法,实行电脑随机派位和学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方式,比例4:6。此招生办法即保障了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又体现出对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尊重,同时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取得了较好成效。

4.树立入学服务意识。我们把适龄儿童入学作为一项教育活动,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招生相关信息,并认真做好咨询、信访接待工作,妥善处理家长提出的学区调整,随迁子女入学等诉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四)依法控辍保学

制定《郑州市全面改薄五年规划(2014-2018)》、《郑州市十三五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规划》、《郑州市解决就学难消除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按照各项规划,对照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坚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中小学校布局,统筹中小学校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原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招生相关信息,对招生政策和具体招生办法进行解读,建立健全了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确保“应入尽入”。

保障义务阶段学生入学是国家的法治要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部门与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司法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等积极协作,建立联控联保工作机制,注意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教育薄弱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性救助,加大对违法招用未成年人单位的查处力度,督促家长送失学辍学学生入学等,多方面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想辍学、不能辍学。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开展情况

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系列文件精神,确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政治引领,深化素质教育,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方向,以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特色发展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抓手,发展具有郑州特色的“美好教育”道路。在学校工作中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发展制度,探索学校体育“教”“练”“赛”发展模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在学校美育工作中以实施学校美育工程为抓手,以审美的方式育德、育心、育魂。

 (一)深耕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1.强化课程建设,梳理学科脉络

课程建设是实现体育学科育人的根基,随时代要求而呈现出创新发展的趋势。一年来,体育艺术学科组织区域教研人员、中心组成员、骨干教师,深入学习、理解课程理念,扎实开展学科课程建设探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丰富,逐步建设起适合郑州市学情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美育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科课程品质,实现了体育、音乐和美术学科育人的新发展。

2.注重评价导向,提升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市体育艺术学科着力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艺术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在注重评价的导向、引领功能同时,促进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发展高质量专业化的体育艺术教师队伍

体育艺术教学的加强首先要有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郑州市教育局在落实教育部配足配齐体育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基础上,加强对师资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技术培训工作。

(三)开展内容丰富的体育美育活动

1.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的有效措施。郑州市要求每天上午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安排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目前,金水区“一校一品”和经开区“阳光体育活动课”的大课间活动形式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我市将进一步巩固提高“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成果,让更多的体育项目走进校园,丰富体育节内容,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2.组织开展郑州市第七届教育艺术节

教育艺术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坚持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带普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打造郑州教育“影响全国”的区域教育特色和“学在郑州”的惠民教育品牌。

3.不断拓展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内容

为进一步普及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尊重和敬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2018年将“戏曲进校园”活动拓展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4.发挥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以校园足球提升工程为突破点,推进教育工作质量

校园足球提升工程作为全市教育发展重大工程之一,已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开展,校园足球普及程度逐步提高,竞赛成绩稳步提升,足球文化已经形成。不断总结校园足球工作开展的经验,并及时运用于校园篮球和校园排球工作中,因校制宜开展不同项目校园活动为学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经过不断进取,克难攻艰,以校园足球为抓手,以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为导向,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评价机制,发挥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评价导向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深化体育美育工作,构建适应国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要求的体育美育制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作用。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有效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督导开展情况

郑州市教育督导围绕郑州市教育工作重点,持续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完善教育督导体系,积极发挥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职能作用,形成了具有郑州特色的教育督导模式,为郑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主要开展了春、秋季开学专项督导和中小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督导评估和抽验评估。

五、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发展概况

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已发展到2542所(其中高等教育学校32所,中小学190所,中等职业学校52所,幼儿园1204所,其它中等非学历及培训机构1064所)。在校生约94.7万余人,教职工7.3万人,与2017年相比,学校增加54所,在校生增加约9万人,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务供给,更加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围绕“建设全国区域性教育中心”的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民办教育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落实政策、营造环境、搞好服务、加强管理”的工作思路,强化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质量办学、创新办学意识,一手抓支持,一手抓规范,使全市民办教育稳中有进。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办学情况检查和管理,积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重视媒体或社会反映的个案处理,各学校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通过多措并举,使学校办学行为不断规范。

六、义务教育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不断加强中小学校安全风险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建设年活动,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功举办了全国第24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现场会。郑州市教育局连续三年被市委评为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把“三责”(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理念贯彻到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之中。修订了《郑州市直属学校(单位)安全工作考核办法》《学校安全防控实施办法》《校园、校车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等方案,进一步强化我市校园安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明确量化管理的标准,为各学校创建平安建设基层示范单位建立了遵循。

自加入国家安全教育示范区以来,我市安全教育平台目前注册学校2752所,涵盖教师39455名,学生163.7万名。一年来安全教育平台注册学校增加37所,注册学生增加12.8万人。全年常规授课完成率达到90%以上,学生作业完成率达到88.9%,全年通过平台共开展了安全教育日、4.15国家安全教育、防溺水、平安暑假、秋季安全第一课、禁毒教育、119消防安全教育、122交通安全日等八个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系列学习、测试和技能训练,学生的安全素养和技能掌握得到全面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升。

为有效地解决校园及周边的安全隐患,积极协调市政法委等9个部门,对局属59所学校开展了“六员进校园 合力保平安”活动,市政法委、教育局等9个部门,分别向属地局直属学校对口派出“法制辅导员、公安联络员、消防指导员、食品监督员、护校巡防员和心理疏导员”,定期进入学校,面对面协助学校开展系列安全工作。据统计:去年一年时间,“六员”共有7.2万人次走进校园,帮助学校解决各种问题812个,活动成效得到了学校一致的认可和赞扬,也进一步密切了学校和参与单位的关系。

为进一步做好学生预防溺水工作,在去年13个部门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把南水北调河南分局纳入防治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郑州市预防未成年人溺亡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相关局委职责,形成共治合力。
为全面推进我市校园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根据《郑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郑州市“防风险除隐患保平安迎大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防风险除隐患保平安迎大庆”攻坚行动,重点开展“十项重点内容”的检查整治,涉及校园安全方方面面,确保安全无死角,全覆盖,对全面促进本系统平安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资助政策

(一)义教“一补”政策

补助对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寄宿生、郑州市户籍困境儿童和建档立卡非寄宿生。

补助标准:寄宿生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非寄宿建档立卡学生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

申领方式:每年秋季入学第一个月,学校进行政策宣传,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向学校资助部门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递交相关证明材料。为保证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认真落实,各学校要成立评审小组,评审出的受助学生名单要公示五天,以接受广大学生家长的监督。公示无异议后,报同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审核,汇总。由学校直接发至学生手中。

(二)省定营养餐改善计划补助

补助对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和残疾学生

补助标准:每生每年800元。

申领方式:每年秋季入学第一个月,学校进行政策宣传,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向学校资助部门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递交相关证明材料(建档立卡和残疾证明),享受建档立卡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名单,要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报同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审核,汇总。补助资金同级资助部门直接发至学生银行卡中。

 

                                                                                                               2019年10月15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